我永远记得那颗缺失的下颌第一磨牙留下的“空洞”。它不痛不痒,却像个隐形的枷锁。啃苹果要小心翼翼避开那边,嚼牛肉总觉得使不上劲,最难受的是,每次大笑或拍照,总下意识地担心那个“缺口”会露馅。朋友们都说我变得有点“放不开”了。
去看牙医,被告知这颗牙缺失时间有点久,牙槽骨已经有点吸收。医生很专业地介绍了常见的修复方案:活动假牙(我立刻摇头,想到要每天摘戴就头大)、烤瓷桥(需要磨掉两边好好的牙齿做“桥墩”,真心舍不得),还有现在很流行的种植牙(听起来科技感十足,但想到要在骨头里“种”个金属钉,心里多少有点打鼓)。
正当我有点沮丧,觉得无论选哪个都得妥协时,我的医生,毕主任,仔细翻看着我的口腔全景片和CT,目光停留在了我右下颌那颗横着长的阻生智齿上。它深埋肉里,时不时发炎闹事,早就被宣判了“拔除”的命运。
“小李,你看,”毕主任指着片子,眼神里有点不一样的光,“你这颗智齿的牙根形态长得非常标准、健康,而你缺牙的位置,条件也出奇地合适… 有没有兴趣,让这颗‘麻烦’的智齿,去填补那个‘空洞’,重新上岗?”
展开剩余64%“自体牙移植?”**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。简单说,就是把我的智齿拔出来,立刻移植到缺牙的地方,让它在那里“安家落户”,成为一颗“新”牙。**用我自己的牙,补我自己的缺?** 这想法听起来既大胆又… 有点奇妙!
毕主任很坦诚:这个方案要求极高,成功率受很多因素影响,而且必须争分夺秒—— 智齿拔出来后,要在极短的时间内(越快越好!),保护好它上面重要的“生命线”(后来知道叫牙周膜),移植到新位置。不是所有人都适合,但我的情况,他评估后觉得值得一试。我被这个“变废为宝”的自然方案打动了,决定挑战一下。
手术那天,说不紧张是假的。但整个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和快。毕主任团队配合极其默契。我能感觉到智齿被非常小心、微创地取了出来,然后几乎是“无缝衔接”,它就稳稳地“种”到了它该去的新岗位上。毕
主任说,核心就是速度与精准,最大程度地保护那颗牙的“活性”。
术后的恢复期需要耐心和细心呵护。几个月后,当最终的牙冠(为了保护移植牙)戴上的那一刻,我迫不及待地照了镜子—— 天衣无缝! 颜色、形状跟我旁边的牙齿浑然一体,完全看不出是“外来户”。
但最让我惊喜的,还不是外观。是那种“感觉”。当我第一次用这边尝试咬一块稍硬的面包时,那种踏实的、熟悉的、属于“自己牙齿”的咀嚼感又回来了!没有异物感,没有假假的“硬碰硬”,就是实实在在、真真切切的“自己的牙在吃东西”的感觉。那一刻,我才真正理解张主任当初说的“**利用自身组织修复的独特优势”是什么意思。这颗移植过来的智齿,仿佛从未离开过我的身体,它带着“原装”的记忆和生命力,完美地融入了我的口腔。
现在,我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,可以痛快地享受任何美食。那颗曾经困扰我的智齿,经历了一场奇幻的旅程,从“弃子”变成了我口腔里的“功臣”。每次感受它稳稳地工作,我都觉得这是一次属于我的、有点小幸运的“专属修复”。当然,我知道这得益于医生精湛的技术和前期精准的判断。如果你的口腔里,也有一颗“无用”的智齿和一个遗憾的缺牙,或许,也可以问问专业的医生,看看有没有这份“变废为宝”的缘分?毕竟,还有什么能比得上用“自己的真牙”来修复自己呢?
(自体牙移植对适应症要求极为严格,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。)
发布于:浙江省网上配资炒股,老牌配资平台,国内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