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,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开了。照片里的白发老人穿着皱巴巴的运动衫,拿着手机在美国街头找免费博物馆。老伴在旁边调侃:"活像个犀利哥跑美国来了。"
没人想到,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老头,就是张国宝——那个曾经一手推动西气东输、西电东送的首任国家能源局局长。
从车间技术员到能源界大佬
1944年深秋,张国宝在绍兴出生。那会儿抗战正激烈,谁能想到这个普通家庭的孩子,日后会成为中国能源建设的关键人物。
1967年,张国宝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,被分配到陕西汽车齿轮厂。这厂子是三线建设时期建的,一堆热血青年从大城市跑到西部山沟里创业。张国宝就在这儿,从最底层的车间技术员干起。
那些在机器轰鸣声中挥汗的日子,对张国宝来说可不只是熬时间。他学会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,学会了跟工人师傅打交道。这些经验,在他后来主管国家重大工程时派上了大用场。
1981年,张国宝又拿到了西安交大的工学硕士学位。在那个年代,硕士学位金贵得很,这为他后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扎实基础。
80年代初,转折点来了。1987年8月起,张国宝进入国家计委系统,先后担任机械电子工业计划局综合处副处长、投资司副司长等职务。从企业技术人员到国家机关干部,这不只是工作环境的变化,更是眼界格局的根本转变。
更厉害的是,1987年到1988年,张国宝被派到日本研修了整整一年,专门研究国际金融贸易。在那个出国机会金贵得要命的年代,这安排说明组织对他相当看重。加上他本来就会英语和俄语,这种多语言能力在后来参与国际能源合作谈判时成了杀手锏。
世纪工程的操盘手
2008年3月,张国宝担任国家能源局首任局长。这个新机构承载着统筹全国能源发展的重任,而张国宝就是那个要把这副重担扛起来的人。
西气东输工程,可能是张国宝职业生涯最有代表性的项目。20年前,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漠深处,天然气就这么白白烧掉,当地人叫"点天灯"。这种浪费在张国宝看来简直不能忍。
张国宝担任西气东输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。这工程全长4200公里,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,投资1400多亿元,涉及十几个省市。光是协调工作就够人喝一壶的。
项目论证阶段,反对声音此起彼伏。有人担心上游气源不够,有人担心下游市场消化不了,有人担心经济效益不好。最初计划年输气量200亿立方米,但保守派觉得风险太大,最终妥协到120亿立方米。
张国宝展现出了战略眼光。他坚持认为,规划得为以后发展留余地,别到时候又得扩建。事实证明,这决策是对的。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天然气需求急剧增长,西气东输一线的成功为后续二线、三线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更难得的是,张国宝不只是决策者,还是推销员。为了说服各省市使用天然气,他和中石油领导多次跑到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地,挨个宣讲天然气的好处,甚至请相关领导去塔里木实地参观。
西电东送工程是另一个考验张国宝统筹能力的超级项目。这工程横跨数省,包括水电、火电建设,还有长距离高压输电工程,是个真正的系统工程。
张国宝在推进西电东送时显示出高超的协调艺术。他要求云南、贵州输到广东的落地电价,要比广东本地燃煤发电平均上网电价每度便宜2到3分钱。这样一来,广东就没理由拒绝西电了。
青藏铁路是张国宝参与的另一项世纪工程。这条"天路"不只是工程技术奇迹,更是政治意义重大的国家工程。高原、冻土、缺氧,每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。张国宝虽然不是主要负责人,但作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,他深度参与了项目决策和协调工作。
在张国宝主管中国能源事业的12年里,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。这期间建成的重大工程,至今仍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
病魔来袭,异国求医
2015年初春,对于快71岁的张国宝来说,本该是享受退休生活的平静时光。但命运跟这位老人开了个残酷玩笑。
例行体检中,医生发现了异常指标。进一步检查结果如晴天霹雳——张国宝被确诊患上巨型肝癌,而且已经是晚期。
听到这消息,张国宝和夫人都不敢相信。他每年都体检,身体一直挺好,从没出过什么问题。可医生告诉他们,那肿瘤已经很大了,而且是巨型肿瘤,这种肿瘤长得特别快,半年时间就能发展得这么严重。
更让人绝望的是预后判断。按当时病情发展趋势,张国宝的生命最多还有半年。
医院专家制定了两种治疗方案:保守治疗和肝移植手术。专家主流意见是肝移植,负责手术的医生还放了狠话:"三个月内不来做手术就别来了,以你现在这情况,三个月不换肝接下来也没必要换了。"
但会诊刚结束,另一位医生私下找到张国宝,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建议:"千万别换肝,你年纪大了,承受不了这手术,一旦做了换肝手术,身体就完全垮了。"
面对截然不同的意见,张国宝陷入艰难抉择。保守治疗可能只能活半年,做手术身体可能立即就垮。最终,张国宝选择了保守治疗,但他没放弃。
儿子建议他去国外寻求更好治疗方案。经过组织批准,张国宝决定前往美国。他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接受治疗。这家医院是全美排名第2的顶级医院,也是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,医疗水平世界领先。
在美国治疗期间,发生了个让张国宝既尴尬又感慨的插曲。有次去见医生前,张国宝找到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李斌参赞,希望他陪同听医生诊断,好向组织汇报病情。
张国宝对美国医生说,李斌代表组织来旁听治病情况,会把病情汇报给发改委。没想到医生一脸不高兴:"你的病情是隐私,为什么要让外人了解?他要是把病情泄露出去,我们医院也要负责任。"
这事让张国宝深深感受到中美文化差异。在中国,向组织汇报情况再自然不过,但在美国医生看来,这是对患者隐私的侵犯。医生的话让张国宝很尴尬,只能向李斌道歉。
幸运的是,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发挥了作用。治疗过程中,张国宝病情明显好转,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。更难得的是,张国宝始终保持乐观心态。
"戏装"人生的感悟
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,张国宝过着跟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。他和夫人像普通老年夫妇一样,每天早上去超市买菜。张国宝夫人特别勤俭,为了买便宜肉类,两位老人不惜多绕远路。
买菜回来路上,张国宝累了就坐路边休息,拿份报纸看看。有时要赶去医院,来不及做饭,就在街头买个盒饭,坐马路边吃起来。
这样的生活对曾经位高权重的张国宝来说,本来可能难以接受,但他却乐在其中。在他看来,在这陌生街头,没人认识他,即使被认出来也不丢人。
身体状况好转后,等待复查期间,张国宝披着儿子不穿的运动衫,手拿手机导航,去找不花钱的博物馆参观。老伴看着他这副模样,调侃说像"犀利哥"跑美国来了。
但需要参加正式活动时,张国宝又会穿上整齐西装,重新变回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的能源界大咖。在美国期间,他参加了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奖颁奖仪式,应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出席相关活动。在这些场合,他依然是那个可以与奥巴马、比尔盖茨对话的重量级人物。
当活动结束,脱下这身"戏装"后,张国宝更愿意做个普通老人。他喜欢在公园里眺望湖边春色,独自发呆惆怅。闲暇时,他会到宋美龄曾经就读的韦尔斯利女子学院图书馆读书看报,或者干脆当回记者,采访在街头收拾垃圾的志愿者。
在这样的生活体验中,张国宝逐渐形成了深刻人生感悟——"人生只是一套戏装"。穿上西装,他可以是国际能源界权威人士;脱下这身装扮,他就是个普通老人,可以在街头买盒饭,可以在公园里发呆。
这种对比让张国宝深深思考人生本质。地位、身份、权力,这些都不过是外在"戏装",真正的自己其实很简单,就是个需要吃饭、需要休息、会生病、会死亡的普通人。
治疗期间,张国宝还写了首诗:"眺望湖边春色,病来已是一年。求医赴美渡重洋,又已暖风拂面。世路如今已惯,此心到处悠然。鳕鱼角外水连天,飞起鸥鹭一片。"
退而不休的最后时光
2016年,经过一年多治疗,张国宝身体状况明显好转,回到了北京。虽然已经退休多年,身体也经历了严重疾病考验,但张国宝对中国能源事业的关注从未停止。
回国后,张国宝继续为《中国经济周刊》撰写专栏文章。即便在美国治疗期间,他也笔耕不辍。在这些文章中,他记述了许多世纪工程的建设过程,分享了自己对国家电网建设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的思考。
写作过程中,张国宝展现出刚正不阿的品质。许多重大决策过程都存在争议,涉及不同利益之间的较量,但张国宝从来不回避这些问题,总是实事求是地将真实情况写出来。按他自己的话说:"匿名就没意思了,我们还是要尊重事实,事实怎样发生,我就怎样去写。"
2018年9月,张国宝的重要著作《筚路蓝缕: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》正式出版。这本书记述了他在担任国家计委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、国家能源局局长期间,亲历的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建设情况。
书中收录了张国宝写给国务院的相关报告、给中央领导的相关建议和发表的相关文章共62篇,配有许多珍贵历史照片。这些文稿全部为他亲自撰写,以历史真实为宗旨,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的辉煌成就。
张国宝的微信名叫"老张头",这称呼透着平易近人和几分倔强。他的朋友圈几乎都是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国际形势的评论。
2019年9月24日,张国宝发出了人生中最后一条朋友圈。当时孟晚舟引渡案再次开庭,张国宝转发了相关内容,表示支持华为,期待孟晚舟平安归来。
2019年10月4日下午4时许,张国宝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,享年75岁。据了解,他近50万字的书稿,很多内容是在病床上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,最后一篇文章定稿9天后,他与世长辞。
10月18日上午,张国宝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。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送别仪式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网上配资炒股,老牌配资平台,国内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