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全球制造业可以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美国、欧盟这些老牌强国,加上日本和韩国,也就是那些被大家公认工业发达的国家,他们加在一起,都没能撑起全球制造业的半壁江山。反观中国一个国家,制造业的产值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,连美国、日本、德国这些传统工业巨头合起来都没中国高。这么大的反差,实在让人感慨。
其实你要说外面的数据,美国联合北美邻国才勉强占到17.74%,欧盟27国抱团也就差不多17.25%,日本韩国加起来才8%。咱们中国,一个国家产值高达4.87万亿美元,全球占比30.34%。现在的中国,从造不了拖拉机到高铁、火箭、空间站样样都搞得定,全球都得侧目。啥原因让中国能在几十年时间里,走到全球制造业的头把交椅上?这里头有不少故事。
美国在制造业上的转变其实挺有代表性的。二战以后,美国制造是真叫牛气,全世界的汽车大半都是人家的,钢铁产量能占60%,飞机更是波音一家独大,哪个国家不想买美国货?可到了八十年代,美国人开始觉着造汽车没赚头,资本才更快来钱,金融投机什么的搞得红火,于是各种工厂搬到海外去了。
结果好家伙,美国汽车市场被日本人抢了,钢铁厂也关了不少,制造业就业人口成了个位数百分比。现在美国也就是靠高端芯片、航天业算法子,但口罩、呼吸机这种基础物资都得进口。你别以为美国空心化只是个案,欧洲也一样。
欧洲老早就是工业革命发源地,英国靠蒸汽机和纺织品起家,德国机械、法国奢侈品全球有名。二战后靠着美国马歇尔计划回血,后来德国车、法国飞机、意大利机械也曾一度辉煌。可近些年欧洲也不好过,工人工资高得离谱,是中国的十倍,年轻人不愿进厂上班,老龄化更是严重,劳动力告急。更糟的是能源危机,天然气、油价暴涨,像德国那种电力、化工企业开工就赔钱,一开一个倒闭。欧盟喊了多年“再工业化”,现在制造业比重也还是起不来,还不到15%。可以说,欧洲当年工业强国的底气现在都遭遇困境。
日本在制造业一样经历了从顶峰到谷底。八十年代日本造车、做家电、造电子产品,那叫一个风光。很多美国人都抢着买雅马哈、索尼。可自打广场协议日元升值,出口竞争力一下就掉了,经济泡沫破灭后,日本制造业再难翻身。制钢做假、气囊缺陷各种丑闻频出,制造业形象严重受损,新贸易协议还逼它开放市场、加关税,产能都往外挪,压根翻不了身。
韩国倒是走出另一路子。造船、半导体、汽车这几个领域扎扎实实干,三星、SK海力士在芯片上能跟世界对标,现代起亚汽车全球销量不错,韩国大船全球占了一半。但现在中国技术进步太快了,长江存储撅了三星不少市场份额,比亚迪这些国产车威胁三星、现代也越来越大。韩国本来体量就不大,咱们一赶上,它的压力就很大了。
你可以看出来,像美国、欧盟、日韩这些国家别看有历史有底蕴,但都遇到制造业的瓶颈。美国甚至要拉上墨西哥和加拿大凑数,合起来才18%。欧洲28个国家一起也不过17%,里面德国奔驰宝马、法国空客这些也都是头牌,但你要论完整产业链,其实不少关键技术得全球配合,像ASML光刻机,美国供光源,德国造镜头,日本搞零件,缺了谁都不行。日韩的小而精倒还行,但份额越来越难保。日韩合计8%,其中日本5-6%,韩国3%。更别说印度、巴西、俄罗斯这些撑不起气候。印度喊了好些年“印度制造”,但外资老留不住,巴西搞飞机,俄罗斯靠军工,但都激不起大的浪花。
只有中国,全球唯一全门类产业链,500多种主要工业品,有200多种产量全球坐一把手。你说航天器、量子计算机、纽扣拉链还是高铁、军工啥都能做。比亚迪进欧洲让大众宝马都得绷住,宁德时代的电池咋供特斯拉用,80%的光伏都出自咱中国,高铁跑350公里、国产大飞机C919能上天,空间站能自己“安家”,军工芯片实现100%国产化,这事哪个国家能比?
其实咱中国制造业为啥能起飞,归根到底有几个死活不放的原因。
第一,规模和产业链优势压倒性的。中国人多,每个城市、每个县都有产业园,东南西北大大小小上亿工人,啥产品不仅能量产,还能做到价格低,可靠性高。全世界基本除了顶级芯片目前还卡脖子,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都有。
第二,技术进步天天在变。以前说中国不行造不出好一点的发动机,连汽车变速箱都依赖进口,现在不止能造发动机、汽车已经成了出口大宗,高铁、芯片、无人机、智能手机比不过谁?很多领域,中国都做到了全球领先。比如高铁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,国外专家来咱们考察技术都得佩服。新能源汽车更是把德国、日本这些老司机逼到死胡同里。
第三,人力资源和政策配套。中国人勤奋,能吃苦,政府还能搭平台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说建个产业园,从政策、资金、技术到基础设施给你一条龙服务。企业光顾着生产就行了,别的都有相关部门帮搞定。什么供应链、配套服务都做得明明白白。
再说,国外很多国家产业链搞不起来,就是受人口和营商环境影响。发达国家没工人了,工资高得离谱,年轻人都想当白领不愿去车间。发展中国家吧,法治和营商环境跟不上,做点小东西还行,关键领域弄不了。
中国这边,政府顶政策,企业顶技术,老百姓顶干劲,几十年积累下来,产业链体量全球第一还门类齐全。你不仅能做出优质廉价的消费品,现在连高技术产品都能出口。
讲制造业其实最讲实力。美国法国日本这些老牌强国,一个都别说没玩过风光,可制造业衰落就是没产业链服务跟上,资本外流,技术创新乏力。中国靠扎实干,什么新能源、智能制造、超级工程都不落下,打破了欧美日传统模式。比如你要说新能源,咱一线城市新能源车开得比进口车多;太阳能板全球几乎都要买中国货。无人机、半导体、光伏产业出货量全球第一。
很多人看不起中国制造叫“低端”,其实完全是刻板印象。低端是起步,那是四十年前的事,现在中国不仅能造,还能精益求精、创新升级。咱全国有上亿工人,数百万工程师,数不清的高校实验室科研人才,几万家科技企业。就连国外那些科技巨头,现在连苹果手机、特斯拉都靠中国生产,不信看看产地标签。产品从原材料到组装到研发,很多都是中国本土系统搞定。
其实讲制造业,就是讲国家的后劲和底气。美国当年不缺钱缺人,热衷玩金融炒股,工厂关门转移出去,大家都靠进口。欧洲讲工匠精神,但年轻人没兴趣,产业薄弱,政策还绑手绑脚。日本泡沫后就缩水,自己也知道难翻身。韩国做细分市场还行,但体量跟咱比不了,遇到中国赶超,马上压力山大。
中国这几年的制造业变革,根本就是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路。不光靠人多,教育体系、技术研发、政策配套全都同步。关键信息上很重视,比如芯片、光刻机、航空发动机、智能装备全都布局前置,用自己的钱、市场和人才去堆技术瓶颈,谁也撼不动。这套组合拳打出来,无论是消费品、重工业、尖端科技行业,中国全都能占一席之地。
全球制造业的这几大板块,美国、欧盟、日韩都在守和退,中国却在冲和拼。中国制造能撑到三分天下有其必然。现在不仅是国内用,世界各国越来越多采购中国的技术和解决方案。全球产业链再怎么变化,市场再怎么波动,有一条铁律:谁能抓住产能和技术,谁才是老大。中国制造现在不仅稳住了数量,还推进了质量和创新,世界各国都绕不开这个角色,这是国家实力的体现,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底气。
中国制造业这三十多年的突破,归根到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。别管外界怎么说,只要踏踏实实造好每一样东西,从纽扣到火箭,啥都做到最好,别人就得服,这三分之一的全球份额就是最硬的证明。过去没能力,现在有能力了,还能不断扩大影响,也是靠无数中国人一起努力出来的。只要这劲头在,未来中国制造业还会有更大改变,世界谁都得看中国眼色走,这是咱最大的底气。
本报(台/网)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网上配资炒股,老牌配资平台,国内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