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6年12月的某个晚上,印度加尔各答,各国记者围着周恩来提问。
有个记者突然站起来,问了个要命的问题:“如果蒋介石带着台湾回来,你们打算给他什么官做?部长行不行?”
现场一下子静了。
这问题够毒。给高了,国内怎么交代?给低了,蒋介石凭什么答应?
周恩来笑了笑,说:“部长一职太低了……”
全场炸了。
事情得从头说起。
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,蒋介石跑到台湾。那时候大家都觉得,解放军很快就能打过去。
毛泽东确实这么想过。他让粟裕当总指挥,准备攻台。还派人去苏联学开飞机,买了一百多架战斗机。计划是1950年夏天动手。
蒋介石吓坏了。他把所有军队都调到前线,自己坐镇指挥。宋美龄跑去美国搬救兵。
台湾海峡上,战争一触即发。
可1950年6月,朝鲜打起来了。美国第七舰队直接开进台湾海峡,说是”协防台湾”。
这下打不了了。
中央军委开会商量,陈毅说先不打金门,台湾的事往后放放。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,攻台计划彻底搁置。
这一搁,就是好几年。
朝鲜战争打完,形势变了。
美国卡在中间,台湾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内战延续。要是强行攻台,很可能跟美国打起来。那年头有核武器,谁敢赌?
1954年7月,毛泽东给周恩来写信,让他专门负责台湾的事。成立了个对台工作小组,李克农、罗瑞卿这些重量级人物都在里头。
周恩来接手后,想法变了。他觉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,比打仗更明智。
1955年4月,周恩来去印尼开万隆会议。会上他说,中国不想跟美国打仗,愿意坐下来谈,缓和台湾局势。
这话在国际上引起轰动。谁也没想到,新中国会主动示好。
回来后,5月13日,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表态:解放台湾有两种方式,战争或者和平。我们愿意争取和平方式。
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公开说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。
光说不够,得拿出实际的东西来。
1956年6月28日,周恩来宣布了”国共第三次合作”方案。
五条内容,每一条都是真金白银。
第一条:国民党人员以前做的事,既往不咎。有贡献的还给奖励。
第二条:台湾归蒋介石管,军队也归他,除了外交归中央,其他都他说了算。
第三条: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。蒋经国能进人大或政协,蒋介石可以到中央任职。陈诚要是愿意,职位不比傅作义低。
第四条:台湾经费不够,中央拨款。
第五条:双方不派特务,不搞破坏。
这条件够宽的。台湾保留军队,保留制度,还能参与中央决策。这不就是”一国两制”的雏形?
周恩来还到处传话。
1956年3月,他见了个英国人马坤,让他转告蒋介石:你是我们的老朋友,合作过两次了。只要你愿意谈,我们不排除任何人。
10月,周恩来跟曹聚仁聊天,说:蒋介石不会只当地方官,肯定要在中央安排。台湾还是他管。
11月开始,周恩来出访亚洲11个国家,行程5万多公里,走了70多天。
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讲和平,讲合作,讲台湾问题。
在柬埔寨,10万人上街欢迎他。在缅甸,跟总理一起坐船游湖,船漏了水,折腾了3个小时。周恩来一点不慌,还安慰大家别紧张。
这一圈走下来,国际上对中国的对台政策有了新认识。很多国家开始支持中国和平统一。
蒋介石那边终于有动静了。
1957年初,他派了个人去北京,叫宋宜山,是台湾的立法委员。
为啥派他?宋宜山有个弟弟宋希濂,是国民党高级将领,被俘后关在北京功德林监狱。
探亲名义,不会引人注意。就算出事,也能说是私人行为。
4月,宋宜山到了北京。第三天,周恩来就见了他。
一个台湾来的探亲者,能见到国务院总理?可见大陆有多重视。
周恩来跟他谈了和平统一的方案。台湾怎么办,蒋介石地位怎么安排,军队怎么处理,经费从哪来,说得清清楚楚。
统战部长李维汉又专门见了宋宜山,提出四点方案:
国共对等谈判,和平统一。
台湾成为高度自治区。
蒋介石领导台湾,共产党不派人,国民党可以派人到北京参政。
美军撤出台湾海峡。
宋宜山把这些都记下了。
他还去功德林看弟弟。本来担心弟弟受苦,结果发现宋希濂吃得好穿得好,身上连伤都没有。
参观了监狱其他地方,国民党战犯待遇都不错。有学习时间,有娱乐活动,伙食标准也挺高。
这让宋宜山很意外。在台湾听说的可不是这样。
在北京待了几天,宋宜山还参观了其他地方。他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建设的国家,人们精神面貌很好,跟台湾宣传的”水深火热”完全不一样。
5月,宋宜山回到香港,找到许孝炎。许孝炎是蒋介石派到香港搞文宣的,也是这次联络的中间人。
宋宜山说了好几个小时。从跟周恩来、李维汉的谈话,到功德林的见闻,到北京的观感,事无巨细。
许孝炎整理了一万字报告,送给蒋介石。
两人都觉得,这回总算把大陆的诚意传达到了。
可蒋介石看完报告,脸色变了。
他说宋宜山被骗了,对大陆赞扬太多,没探清真实意图。
甚至怀疑宋宜山被收买了。
最后以”时机不成熟”为由,拒绝和谈。
这个决定影响深远。
1957年是个时间窗口。大陆诚意够,条件好,国际环境也还行。蒋介石要是抓住这机会,历史可能改写。
可他太多疑了。
1960年代初,毛泽东和周恩来把对台政策总结成”一纲四目”。
一纲: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。
四目:除外交外军政大权归蒋介石;中央拨付经费;社会改革从缓;不派特务搞破坏。
1963年1月,周恩来通过张治中、傅作义给陈诚写信,转达”一纲四目”。
这期间,周恩来一直没放弃。
1960年,他让章士钊去香港传话:蒋介石在乎的是名和利。利的问题,台湾回归就解决了;名的问题,荣誉职务多得是。
1962年和1964年,章士钊又两次去香港,为和谈奔走。
大陆对国民党战犯实行”一个不杀,分批释放”。这在当时不容易,很多战犯手上都有血债。但为了和平统一大局,还是宽大处理。
1965年3月,陈诚去世。遗言里没提”反共”,没提”反攻”。还劝蒋介石:对共产党不能反潮流;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兵力;不能信任美国。
国民党右派想改遗言,加上”反共反攻”,陈诚夫人不同意。找到蒋介石,蒋介石也同意不改。
7月,前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回国了。周恩来为这事花了十年工夫。
周恩来通过程思远传话,提出”四可”:可以回国定居;可以回国后再去美国;回来后可以再出去,还能再回来;可以在欧洲暂住再决定。
一切不强加于人,来去自由。
李宗仁听了,说:我只要一可,回祖国养老。
7月18日,李宗仁回国,毛泽东、刘少奇等领导人都去迎接。
这在台湾引起震动。李宗仁当过代总统,这么大的人物都回来了,说明什么?
可惜,台湾当局始终没有积极回应。
蒋介石到1975年去世,都没迈出和谈那一步。
陈诚去世后,周恩来还在坚持。他说过:对台工作急不得,今后可能拖下去。我们这辈子看不到统一,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能看到。我们只要播好种,把路开对了就行。
这话说得平静,可背后的心情肯定不轻松。
周恩来临终前还在关注台湾。在一篇评价蒋经国的文章后面,他用颤抖的手写了四个字:“托、托、托、托”。
四个托字,包含了多少未了的心愿。
现在看那段历史,真是让人唏嘘。
要是当年对话能继续,要是蒋介石抓住那个机会,两岸会不会少受几十年分离之苦?
周恩来那一代人为和平统一开的路,指的方向,到今天还在起作用。
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,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。
那些播下的种子,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。
你觉得当年大陆的条件够不够诚意?如果是你,会做什么选择?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。
网上配资炒股,老牌配资平台,国内配资平台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